肝硬化的中醫(yī)中藥治療 打印頁面
人體穴位網 m.dzczkj.com.cn 2012-12-06 17:02:05
肝硬化是一種以肝臟損害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是各種致病因素持久或反復地損害肝臟組織,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再生和纖維組織增生等一系列病理變化,結果擾亂了肝內的正常結構,使肝臟變形,質地變硬,故名肝硬化。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由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
中醫(yī)文獻雖沒有“肝硬化”的病名,但從本病的臨床表現來看,在“臌脹”、“單腹脹”、“積聚”等證候中可見到有關本病的記載,如《靈樞·水脹》篇記載的腹脹證候是“腹脹,身皆大……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飛景岳全書·腫脹)在描述臌脹病的病因時說:“縱酒無節(jié),多成水臌。”(醫(yī)門法律·脹病論)認為腹水的形成,都由腹部腫塊引起,如說:“癥瘕、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積月累,腹大如箕斗,腹大如甕是名單腹脹。”可見祖國醫(yī)學很早對本病已有一定的認識。
一、辨證論治
本病的早期,多屬肝郁脾虛及氣滯血瘀;腹水一旦形成,則屬水濕內阻;后期多累及于腎,而分為脾腎陽虛和肝腎陰虛。臨證所見,往往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治療原則是標本同治,攻補兼施,以行氣、化瘀、消水治其標,以調補肝、脾、腎治其本。
(一)肝硬化代償期
1.肝郁脾虛
主證:食欲減退,胸腹悶脹,噯氣不舒,兩脅脹痛,或偶有惡心嘔吐,乏力、便溏。苔白滑,脈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藥: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加減。
柴胡15g,枳殼10g,白芍log,茯苓30g,炒白術15g,川芎log,制香附15g。
臨床加減:如見舌苔厚膩,胸悶飽脹等濕滯較重者,可酌加蒼術、厚樸、生山楂、雞內金等;偏于脾虛運滯者,加黃芪、砂仁;偏于肝氣郁滯者,加廣郁金、佛手、陳香片。
2.肝脾血瘀
主證:左脅下可觸到明顯痞塊,兩顴紅紋,肝掌、蜘蛛痣,或脅下脹悶疼痛、或刺痛、或脹、或酸。舌質暗紅或紫暗,或舌邊有瘀點、瘀斑,脈弦緩或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消癥散結。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
當歸15g,赤芍30g,桃仁15g,紅花15g,丹參30g,香附log,枳殼log,五靈脂12g。
臨床加減:疼痛明顯者,加三七、玄胡、郁金等;脾虛濕困者,加黃芪、桂枝、茯苓;如兼陰虛者,加生地、白芍等;下肢酸困者,加懷牛膝。
(二)肝硬化失代償期
1.濕熱蘊結
主證:腹大堅滿,膨脹拒按,朝寬暮急,甚則臍尖背手,身目黃染,煩熱,口苦口臭,口渴欲飲,便秘或便溏,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或滑數。
治法:清化濕熱,利水消脹。
方藥:茵陳蒿湯合甘露消毒丹加減。
茵陳30g,黃柏15g,山梔子12g,金錢草30g,海金砂20g,澤瀉30g,車前草20g,半邊蓮20g,敗醬草20g,蔻仁12g。
臨床加減:腹脹甚者,加萊菔子30g;口苦明顯者,加生石膏30g(先煎);熱毒熾盛者,加金銀花30g,穿心蓮30g;脾虛濕盛者,加炒白術、豬苓、茯苓各30g,桂枝15g,川芎10g。
2.水濕內阻
主證:腹膨如鼓或如蛙形,胸腹?jié)M悶,惡心納呆,小便短少。舌質紅,苔薄或白膩或白滑,脈弦細或弦滑。
治法:運脾利濕,理氣行水。
方藥:胃苓湯加減。
蒼白術各9g,厚樸12g,茯苓30g,澤瀉30g,青陳皮各10g,木香9g,砂仁6g,車前子20g。
臨床加減:若體實而腹水多的患者,可用黑白丑粉,禹功散,甘遂末以逐水。
3.脾腎陽虛
主證:除前述水濕內阻的癥狀外,尚有面色萎黃或酰白,畏寒肢冷,神倦便溏,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溫腎,化氣行水。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加減。
制附子15g,肉桂粉2g,黃芪30g,炒白術15g,干姜5g,澤瀉30g,茯苓30g,車前子30g,冬瓜皮30g。
4.肝腎陰虛
主證:除前述水濕內阻的癥狀外,尚有面色黧黑,口燥唇干,心煩潮熱,鼻衄牙宣,舌紅少苔或舌質紅絳或光剝無苔,脈細數等。
治法:滋養(yǎng)肝腎,育陰利水。
方藥:六味地黃丸、一貫煎合豬苓湯加減。
北沙參12g,麥冬10g,生地15g,枸杞子12g,牡蠣30g,澤瀉30g,豬苓30g,茯苓30g,阿膠10g(烊化),滑石12 g。
臨床加減:若見神識異常者,可加石菖蒲、郁金;神志昏迷者,可急用安宮牛黃丸以涼營清熱宣竅;若出現大量吐血、下血等危急癥狀,應予以搶救,急用犀角地黃湯以涼營止血;因氣隨血脫,急用獨參湯以益氣固脫,此外白芨粉和參三七粉亦可選用。
二、秘單方驗方
1.白及三七粉
藥物組成:白及3g,三七粉1.5 g。
方法與主治:日3次口服,可用4-8周。用于治療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
2.雙味澤苓湯(黨中勤經驗方)
藥物組成:澤瀉25g、澤蘭25g、茯苓30g、豬苓30g、白術30g、黃芪25g、丹參25g、大腹皮30g、車前子30g(包煎)、玉米須15g。
方法與主治:行氣利水、健脾益腎、活血化瘀、通腑降濁,主治肝硬化腹水。每日1劑,每日2次,水煎分服。
3.黃蜜漿(林平)
組成:生大黃、蜂蜜。
方法與主治:生大黃研細末,過80目篩,按蜂蜜10mL拌生大黃粉2g配制。初次按生大黃粉2g口服,每日3次,而后以大便次數每日3—5次為度,進行劑量調整,用至大便潛血轉陰后1 d。主治上消化道出血(屬肝硬化胃粘膜病變者)。
4.絞銀湯(吳漢民)
組成:絞股藍30g,銀杏葉6g,桑寄生15g,土茯苓20g,郁金20g,枳殼10g,白芍、白術各15g,丹參30g,雞內金15g。
方法與主治:濕熱明顯加澤瀉、豬苓、虎杖;脾虛較甚加參須、
砂仁;膨脹明顯加馬鞭草、大腹皮、蜣螂蟲;脅痛較劇加炮山甲、八月札;陰虛明顯加生地、沙參;陽虛下肢腫甚,加仙靈脾、巴戟天;腹水較著加楮石子、益母草(60—120g)。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3個月為1療程,一般2個療程。病情穩(wěn)定后,以基本方加紫河車、炮山甲、參三七等,研細末制丸,每服3—4丸,日3次,連服3月,或單以絞股藍,煎湯當茶頻飲,每日50—80mL,連用3個月?;蛞越g股藍煎湯當茶服丸藥。用治肝炎后肝硬化。
5.清利活血湯(鄭宗明)
組成:雞骨草30g,平地木30g,崗稔根30g,蛇舌草30g,丹參9g,郁金9g。
方法與主治:ALT增高加穿破石、垂盆草;TBIL增高加西茵陳、制大黃;丁球蛋白增高加炮山甲、蠶蛹粉:Alb降低加保肝能注射液(韓哲仙方:由丹參、太子參、白術、黃芪、五味子制劑而成)。
每日1劑,治療時間3個月。用于各種慢性肝炎后期或肝硬化生化指標持續(xù)不降者。
6.抗纖1號方(李筠)
組成:黃芪30g,當歸15g,夏枯草20g,紅花15g,丹參30g,制鱉甲20g,路路通20g。
方法與主治:肝郁脾虛加虎杖、陳皮等;肝腎陰虛加女貞子、枸杞子、白芍;脾腎陽虛加肉桂粉、炮附子;兼心下停飲者加桂枝、茯苓。以上中藥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3個月為1療程,連用2個療程。主治慢性肝炎肝纖維化及代償期肝硬化。治療后血清HA及IV-C平均值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
7.健脾軟肝湯(柴根旺)
組成:黨參、白術、云苓、車前子、澤瀉各30g,黃芪60~120g,
當歸、文術、地鱉蟲各10g,炙甘草6g。
方法與主治:脾虛甚者黨參易為人參,黃芪用至120g以上;小便短少,腹水量大者加豬苓30g,大腹皮30g,商陸10g;腹脹滿者加厚樸12g,枳殼12g;脾腫大者加鱉甲30g,赤芍30g;虛寒者加干姜10g,炮附子10g(先煎),桂枝10g;大便干秘者加大黃6—10g,二丑6—10g;脅痛者加元胡、郁金各12g,3個月為l療程,一般1—3療程。主治肝硬化腹水??傆行?3.3%。
8、三甲益肝方(孫屹峰)
組成:赤芍15g,丹參15g,郁金20g,鱉甲15g,穿山甲12g,雞內金12g,大黃8g,生桃仁8g,黃芪12g。
方法與主治:血清TBiL>34.21.tmol/L者加用茵陳20g,金錢草20g;腹水消退慢者加用大腹皮12g,豬苓15g。每日1劑水煎服,3個月為1療程。主治肝炎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