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健康新聞 > 健康快訊

中西參衷,詳解中暑急救五字訣

時間:2012-07-12 10:23:19   來源:人體穴位網  作者:m.dzczkj.com.cn

一、中暑的癥狀

  1、先兆中暑:出現(xiàn)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惡心、體溫升高、全身無力。

  2、輕度中暑:除上述病癥外,體溫38℃以上,面色潮紅,胸悶,或有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汗、皮膚濕冷、血壓下降等呼吸循環(huán)衰竭的早期癥狀。

  3、重度中暑:除上述癥狀外,出現(xiàn)昏倒痙攣,皮膚干燥無汗、體溫40℃以上等癥狀。重度中暑:可分三型:

(1)熱痙攣:在高溫環(huán)境下進行劇烈運動大量出汗,活動停止后常發(fā)生肌肉痙攣,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續(xù)約數(shù)分鐘后緩解,無明顯體溫升高。肌肉痙攣可能與嚴重體鈉缺失(大量出汗和飲用低張液體)和過度通氣有關。熱痙攣也可為熱射病的早期表現(xiàn)。

(2)熱衰竭:常發(fā)生于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嚴重熱應激時,由于體液和體鈉丟失過多引起循環(huán)容量不足所致。表現(xiàn)為多汗、疲乏、無力、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肌痙攣,可有明顯脫水征:心動過速、直立性低血壓或暈厥。體溫輕度升高,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表現(xiàn)。根據(jù)病情輕重不同,檢查可見血細胞比容增高、高鈉血癥、輕度氮質血癥和肝功能異常。熱衰竭可以是熱痙攣和熱射病的過程中介過程,治療不及時,可發(fā)展為熱射病。

(3)熱射?。菏且环N致命性急癥,主要表現(xiàn)為高熱(直腸溫度≥41℃)和神志障礙。早期受影響的器官依次為腦、肝、腎和心臟。根據(jù)發(fā)病時患者所處的狀態(tài)和發(fā)病機制,臨床上分為兩種類型:勞力性和非勞力性(或典型性)熱射病。勞力性主要是在高溫環(huán)境下內源性產熱過多;非勞力性主要是在高溫環(huán)境下體溫調節(jié)功能障礙引起散熱減少。

 

 

 

二、中暑常規(guī)急救處理

 

在夏季,由于環(huán)境溫度過高,空氣濕度大,體內余熱難以散發(fā),熱量越積越多,導致體溫調節(jié)中樞失控而發(fā)生中暑。牢記以下五字訣,發(fā)現(xiàn)中暑者時,可急時救治。

1、移 迅速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同時墊高頭部,解開衣褲,以利呼吸和散熱。

2、敷 可用涼濕毛巾敷頭部,或冰袋、冰塊置于病人頭部、腋窩、大腿內側處。

3、促 將病人置于4攝氏度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散熱。待肛門溫度降至38℃,可停止降溫。

4、浸 將患者軀體呈450浸在18攝氏度左右井水中,以浸沒乳頭為度。老年人、體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溫不宜過低。

5、擦 同時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體,把皮膚擦紅,一般擦15—30分鐘左右,即刻把體溫降至37℃—38℃,大腦未受損者至迅速清醒。同時及早與醫(yī)院聯(lián)系,進行及時搶救。

三、中西參衷詳解中暑現(xiàn)場急救

 

 

中暑“急救五字訣”適于發(fā)熱汗閉的重癥中暑,無發(fā)熱者不宜。即使是重癥中暑,正在出汗的雖然體溫有所升高也不宜用冰敷或浸入井水中,否則易落下痼疾。中醫(yī)經典曾說,“風濕痹痛從何而得之?汗出入水中也”。

目前醫(yī)學上搶救中暑未見有分類闡述,例如向大眾推薦的解暑藥,及科普的“中暑急救五字訣”應用時注意適應癥,倘若本身汗閉體溫升高不宜服十滴水,汗泄過度不發(fā)熱不宜用冰敷或涼水降溫。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一切輕重度中暑都必須先移陰涼通風處再行搶救,出汗多的可飲淡鹽開水。重度中暑,汗閉而體溫升高或頭痛劇烈者按“中暑五字訣”搶救,條件許可的最好就近就醫(yī),或撥120求救。

需要現(xiàn)場搶救的此類中暑屬于中醫(yī)學的“陽暑”、“暑風”、“暑痧”。因此民間常用刮痧法,揪痧法,掐筋法(以手指掐穴代替針刺)搶救,這些方法總的原則是開閉透表瀉熱,宣通氣機,適用于某些中輕度中暑。用這些方法可以阻止中暑的發(fā)展,防止日射病的發(fā)生。

先兆中暑只需采取下列方法救治

(1)迅速將中暑者移至涼快通風處;

  (2)脫去或解松衣服,使患者平臥休息;

 ?。?)給患者喝含鹽清涼飲料或含食鹽0.1%~0.3%的涼開水;

  (4)用涼水或酒精擦身;

        (5)用冷水毛巾敷在病人的頭部和頸部,讓病人服些人丹或十滴水。

總之,凡面色潮紅,體溫升高,脈搏增快者,大熱大渴,多汗,可服喝含鹽清涼飲料或含食鹽0.1%~0.3%的涼開水,禁用冷飲降溫。無汗,有散熱不良趨勢,可用冰敷降溫。

凡見有頭暈胸悶者乏力多汗者中暑先兆者均忌服冷飲,忌涼水浸泡。凡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嘔吐、腹痛者可服大辛大熱的十滴水、霍香正氣水溫里。并加刮痧等措施。

“中暑急救五字訣”源于西方醫(yī)學中暑急救法。也許是中國人與西方人飲食及體質存在差異,從社區(qū)轉診記錄來看,中暑高熱不退的日射病就診的極少見,而發(fā)生輕中度中暑,出現(xiàn)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汗、皮膚濕冷、血壓下降等呼吸循環(huán)衰竭癥狀后,也不一定都按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過程發(fā)展,如果失于救治,可直接進入昏迷甚至死亡。

暑熱大汗易致傷陰耗氣,凡見有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汗、皮膚濕冷、血壓下降等呼吸循環(huán)衰竭癥狀者,不可掉以輕心,不但不可入涼水浸和冰敷,就是灌涼水也不行,否則極易發(fā)生“陰陽離決”氣脫而死。因為大汗既可傷陰亦可又可傷陽,體質虛弱者發(fā)生此證若誤治可立時喪命。媒體報道的那些“熱死街頭或野外”來不及送醫(yī)院發(fā)生死亡的多屬于此類。

《金匱要略》謂:“凡中暍,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屈草帶繞暍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亦可用熱泥和屈草。”《醫(yī)學正傳.中暑》:“凡人夏月充斥道途,或于田野中務農勞作,或肥白氣虛之人,不能抵擋暑熱,忽然昏悶暈仆,其氣將絕。如在日中,即當移病者于陰處,徐徐以溫湯水灌之。如未蘇,急灸氣海穴,以復其元氣。醒后,以大劑滋補之藥補之。切不可灌以涼水,即死”。

必須提醒,凡發(fā)生大汗淋漓的“脫證”不宜刮痧??闪⒓床扇≈羔樒ㄉ龎?,兼以回陽固脫,用“升壓組合”(人中素髎穴、足三里、涌泉),加“回陽固脫組合”等(內關穴合谷穴、足三里復溜穴)才有轉機希望。

查看評論

評論:中西參衷,詳解中暑急救五字訣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m.dzczk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