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偏方大全 > 兒科偏方 > 神經偏方

小兒佝僂病的秘方

時間:2012-04-27 11:49:57   來源:人體穴位網  作者:m.dzczkj.com.cn

簡稱佝僂病,俗稱軟骨病,是小兒常見病。其原因是維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性鈣、磷代謝失常和骨骼改變。大多發(fā)生于1歲以內的生長發(fā)育迅速、早產、雙胎和人工喂養(yǎng)的小兒。表現為骨骼生長發(fā)育障礙和肌肉松馳、易驚、多汗等。本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未病先防

1.做好孕婦乳母保健工作,懷孕期間就應注意生活起居的調養(yǎng),多到室外活動,多曬太陽。進食富含維生素D及礦物質的食物,如骨頭場、動物肝臟。分娩前3個月應口服維生素D及鈣劑。

2.提倡母乳喂養(yǎng)。母乳中含維生素D雖不多,但鈣磷比例恰當,容易吸收。本病母乳喂養(yǎng)者發(fā)病率較人工喂養(yǎng)者為低。注意適時添加輔食,3個月后要加雞蛋黃,5個月要加動物肝肉末。

3.凡氣候適宜,應常抱嬰兒到戶外,多曬太陽。嬰兒滿月后即可開始到戶外,時間從每天15分鐘,逐漸增加到2小時以上。

4.注意預防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使用藥物時防止用藥過量。對攻伐峻烈藥品更應慎用。

(二)藥物預防

1.中藥:龍牡壯骨沖劑,2歲以下每服7克,每日三次,開水沖服。

2.西藥:出生后2周,開始給維生素D,每日400~800國際單位,用l~2年?;蛭?jié)饪s魚肝油,每天喂2滴逐漸增加到5滴。對未成熟兒和早產兒,及人工喂養(yǎng)者,每日用藥量含維生素D,2,000�3,000國際單位,并配合鈣劑??捎枚嗑S鈣片,每次1片,每日3次?;蛘哂镁S生素D330萬單位,每月1次,肌注,連用2~3次。

既病防變

1)飲食療法:①黃芪30克,五味子3克,豬肝50克,豬腿骨(連骨髓)500克;先將豬骨髓敲碎,與五味子黃芪一起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煮一小時濾去骨片與藥渣,將肝切片入湯內煮熟,加鹽與少許味精調味,吃肝喝湯;一劑可分二頓服完,宜常服,直至病愈;本方適用于以脾腎虛弱為主要癥狀的小兒佝僂病。②鮮雞樅500克,青辣椒、蔥、火腿、蒜各50克,豬油250克,醬油20克;將鮮雞樅削去皮,揩干凈,切為滾刀;炒鍋內放入豬油,待汨溫上升到50℃時,雞樅入鍋炸一下撈起,鍋中留油25克,將余油倒出,先下大蒜片,下青椒、火腿、蔥炒一下,把雞樅倒入鍋內,加入醬油,加一匙肉湯,用淀粉勻,加入味精及少許芝麻油;本方能防治兒童佝僂病。③鹿茸100克,附片30克,豬蹄二只;將鹿茸切薄生,豬蹄洗凈,與上三味同入鍋,微火煮數沸,調味食用;本方適用于小兒發(fā)育不良,骨軟行遲,囟門不合等癥。

2)單方驗方:①雞蛋皮若干,將蛋皮洗凈,烤干,研粉過籮極細;1周歲以下,研粉過籮極細;1周歲以下,每次服0.5克;1~2歲,每次1克,每日2次;②虎脛骨(酒炙赤)、生干地黃、酸棗仁(酒浸去皮炒香)、白茯苓、辣桂、防風、當歸、川芎、牛膝各等分;將藥制成末,煉蜜和丸麻子大,每服5丸,酒吞下或木瓜湯下;本方出自明的《普濟方》。③雞蛋殼炒黃研末,每服2克,每日3次。④牛骨或豬骨,共研細面,飯后每服10克,每日3次。⑤烏賊骨研面,加白糖等量,每服2.5克。⑥蛋殼豬肝散:雞蛋殼125克、骨碎補90克、豬肝125克,焙干研末,每服2克,每日3次。

3)針灸推拿①針灸取穴腎俞、脾俞、足三里、大椎、關元、氣海,直刺進針0.2~0.6,不留針。

        ②推拿脾土、三關,兩側各推20次。下肢變形加足三里,兩側各揉20次;前胸變形,推膻中20次,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③捏脊方法:自尾骶部起,沿脊柱兩旁向上推捏至大椎穴,反復3~5次,提至第三次時,每捏3把,將皮膚提一下,提完后,以拇指按摩兩側腎俞數次,每日1次,6次為1療程。用2~3個療程。

4)預防調養(yǎng):首先孕婦應作適當的戶外活動,多接觸陽光,平時注意飲食要新鮮,富有營養(yǎng),要定期服用扶脾益氣的中藥,如木香砂仁、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等。其次是小兒出生后要堅持母乳喂養(yǎng)至少4~6個月,母乳不足的應補充牛乳、羊乳、豆?jié){等代乳品;還有可采取捏脊和推拿療法,適用于佝僂病的任何階段,有溫經通絡和血之功效。<小兒佝僂病>

查看評論

標簽:小兒佝僂病

相關閱讀:

上一篇:佝僂病方五     下一篇:風濕性腦病偏方

評論:小兒佝僂病的秘方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m.dzczk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