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wǎng)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人體穴位圖 > 中醫(yī)拔罐

走罐法

時間:2012-06-06 16:35:20   來源:人體穴位網(wǎng)  作者:m.dzczkj.com.cn

 走罐法

  指罐體吸附肌膚后,用手握著罐體在皮膚上進行移動(前進方向罐體口稍提起、后部邊著力肌膚、速度可快可慢,視病情、部位與治療需要上下左右移動罐體),以皮膚上出現(xiàn)紅、紫、黑色斑為度的一種手法。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積都較大,與刮痧療法有相似之處。操作前應在待走罐的部位涂上“刮痧拔罐潤膚劑”,否則易出現(xiàn)皮膚損傷和疼痛。

        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動,胸部應按肋骨走行方向來回移動,上下肢、腹部宜旋轉移動(順時針、逆時針均可)。此法對經(jīng)絡氣血不通、臟腑功能失調(diào)、外感等病癥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經(jīng)痛,感冒發(fā)燒、高血壓、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腸炎、痤瘡等病癥都可廣泛應用,且效果頗佳。常用走罐法有以下三種。

  1.淺吸快移法 使肌膚吸附于罐體內(nèi)3~5mm,移動速度為每秒約30~50cm,以皮膚微紅為度。適用于體虛年邁、兒童和病情表淺者如末稍神經(jīng)炎,輕度感冒等。

  2.深吸快移法 使肌膚吸附于罐體內(nèi)5~8mm,移動速度為每秒約15~30cm,以皮膚表面紅紫色為度。適用于經(jīng)絡氣血不通,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多種病癥。使用部位常以背部膀胱經(jīng)背俞穴為主。

  3.深吸慢移法 使肌膚吸附于罐體內(nèi)8~12mm,移動速度為每秒約3~5cm,以皮膚表面紫黑色為度。適用于久寒痼冷,經(jīng)絡氣血阻滯日久,筋脈肌肉失養(yǎng)等病癥。

  此外,真空拔罐結合其他治療方法,效果也不錯,常用的結合罐法有刮痧拔罐法、針刺拔罐法、按摩拔罐法、藥物拔罐法、艾灸拔罐法和其他拔罐法。
 

查看評論
上一篇:拔罐(吸附)時間     下一篇:真空拔罐療法常識

評論:走罐法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wǎng)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m.dzczk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