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罐療法,是祖國醫(y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民間使用很久了。晉代醫(yī)學家葛洪著的《肘后備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記載。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臺秘要》,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說:“…&hell" />
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人體穴位圖 > 中醫(yī)拔罐

拔罐療法的專業(yè)知識

時間:2012-06-27 16:39:39   來源:人體穴位網  作者:m.dzczkj.com.cn

     適應癥、主穴與禁忌癥
     (1)適應癥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統適應癥]
        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水腫、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風門、肺俞、膺窗。
    [消化系統適應癥]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癥、胃酸過多癥。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門。
        急性及慢性腸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腸俞、天樞。
    [循環(huán)系統適應癥]
        高血壓。主穴:肝俞、膽俞、脾俞、腎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點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齊。主穴:心俞、腎俞、膈俞、脾俞。
        心臟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門。
    [運動系統適應癥]
        頸椎關節(jié)痛肩關節(jié)及肩胛痛、肘關節(jié)痛。主穴:壓痛點及其關節(jié)周圍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髖痛。主穴:根據疼痛部位及其關節(jié)周圍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關節(jié)周圍,用小型玻璃火罐,進行拔罐。
    [神經系統適應癥]
        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墊)、至陽。
        肋間神經痛。主穴:章門、期門、及肋間痛區(qū)拔罐。
        坐骨神經痛。主穴:秩邊、環(huán)跳、委中。
        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癥。主穴;大椎、膏盲俞、腎俞、風市,及其麻痹部位。
        頸肌痙攣。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腸肌痙攣。主穴:委中、承山及患側腓腸肌部位。
        面神經痙攣。主穴:下關、印堂、頰車,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鐘,起罐,再連續(xù)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痙攣。主穴:隔俞、京門。
    [婦科方面的適應癥]
        痛經。主穴:關元、血海、阿是穴。
        閉經。主穴:關元、腎俞。
        月經過多。主穴:關元、子宮。
        白帶。主穴:關元、子宮、三陰交。
        盆腔炎。主穴:秩邊、腰俞、關元俞。
    [外科瘡瘍方面的適應癥]
        癤腫。主穴:身柱、及癤腫部位,小型罐面墊拔。
        多發(fā)性毛囊炎。主穴:至陽、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下肢潰瘍。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溫開水新毛巾熱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連續(xù)撥5~6次。
       (2)拔罐的禁忌癥
       高熱、抽搐、痙攣等;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發(fā)多的部位不宜應用;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共3頁   首頁 上一頁 1 2 3

查看評論

評論:拔罐療法的專業(yè)知識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m.dzczk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