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為次發(fā)化骨中心,大約在25歲時融合。最常見的變異有:1)接觸棘突。正常者,在腰部后伸時相鄰兩個棘突間仍保留有一定距離,而先天性棘突過長、腰椎過度前凸、骶骨呈水平位、或是椎間盤退變致椎間隙明顯狹窄時,會導致兩個相鄰棘突間的距離變小,當腰部后伸時,相鄰的棘突相互碰撞、不斷磨擦,進而形成假關節(jié),即所謂的接觸棘突。隨著時間的延續(xù),可造成滑膜炎或損傷性關節(jié)炎,引發(fā)腰痛,當腰后伸時疼痛會加重,此時應該控制腰部的后伸活動、調整不合理的姿勢,以減少病變棘突的撞擊,從而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腫的消退。2)喙狀棘突。喙狀棘突多見于L5,其棘突細長、遠端向后下方彎曲成鳥嘴狀,故稱為喙狀棘突。在側位X線片上可見細長、彎向下的L5棘突,當腰部后伸活動時,喙狀棘突撞擊骶1椎板,引起局部充血、水腫、或形成滑囊,發(fā)生腰痛;壓迫骶1神經時,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若合并骶椎裂時,可引起腰痛、會陰部麻木、下墜感和排尿功能異常。治療是以腰部制動、限制腰部后伸等為主。3)杵狀棘突。骶椎隱性脊椎裂處的浮游棘突與L5棘突相融合,形似杵臼,故稱之,其病理改變和治療原則與喙狀棘突相類似。
是胚胎期軟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發(fā)育障礙,兩側椎弓在后部不相愈合,椎板及棘突部遺留下不同程度的裂隙。好發(fā)于下部腰椎和上部骶椎。只累及骨骼時稱隱性骶椎裂;如同時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時,稱顯性脊椎裂。它一般只累及一個節(jié)段,輕者只有一條裂縫,嚴重者椎板完全缺如。隱性脊椎裂有纖維組織覆蓋,可有腰骶部皮膚的色素沉著、生有毛發(fā)或呈小脂肪瘤樣改變,一般無癥狀,但成年后腰骶部負重過大、活動多,其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有一部分缺乏附著點或附著不牢固,易形成腰骶部勞損。
治療原則,是調整好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姿勢,加強腰背肌的鍛煉,以便能夠代償其先天性的缺陷。
椎間盤突出后,椎間盤變薄,椎體間
腰椎骨質增生
隙變窄,韌帶松弛,椎體間活動度增大,在椎體邊緣出現微小的、反復的、積累性損傷,導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滲出,出血及滲出逐步鈣化,從而在局部,也就是椎體上下緣出現骨的增生性反應,這就是骨刺,也就是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在X光片上表現多種多樣,一般多呈“唇樣骨質增生”,也可相互融合形成“骨橋”。
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脹疼痛、僵硬、易疲勞,甚至彎腰受限,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患側劇痛并向下肢放射,小腿麻木脹痛畏寒無力。
腰間盤突出的有效鍛煉方法
腰椎骨質增生與腰椎退行性變、椎間盤突出、椎間盤變薄,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治腰椎間盤突出一定要能同時治療骨質增生,否則效果不佳是必然的。
腰椎退變引起的臨床癥狀的出現,與多種因素有關。但作為一般規(guī)律,從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角度上看,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椎間盤的變性從20歲開始。纖維環(huán)的變性造成的椎節(jié)不穩(wěn)是引起與加速髓核退變的主要因素??梢娎w維環(huán)變性、腫脹、斷裂及裂隙形成;髓核脫水、彈性模量改變,內部可有裂紋形成,變性的髓核可隨軟骨板向后方突出,若髓核穿過后縱韌帶則稱為髓核脫出,后突的髓核既可壓迫脊髓,也可壓迫或刺激神經根。由于椎間盤本身抗壓力與抗牽拉力性能降低,使椎間盤發(fā)生解剖位置的改變。與時同時該節(jié)周圍的各主要韌帶(前、后縱韌帶)也隨之出現退行性改變,以致整個椎體間關節(jié)處于松動狀態(tài)。由于椎間隙內壓升高和分布不均勻,髓核的移動,突破后縱韌帶的薄弱處,向后形成髓核突出或脫出。無論突出或脫出,在椎管內的組織究竟何者受累。這要取決于髓核變位的方向與程度。從生物力學角度看,此期的主要特征是:椎間盤彈性模量改變,內壓升高,椎節(jié)間不穩(wěn)和應力重新分布。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m.dzczk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