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療法的依據(jù) 打印頁面
人體穴位網(wǎng) m.dzczkj.com.cn 2012-06-22 11:22:17
耳穴療法的依據(jù)
耳穴療法是由傳統(tǒng)針灸醫(yī)療體系派生出來的一個分支,是通過對集中在小小的耳郭上特定區(qū)域(即耳穴)的觀察和刺激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據(jù)統(tǒng)計該法已被應用于除外傷病、傳染病和明顯的氣質性病變外,包括如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多種疼痛性疾病,如急性結膜炎、扁桃體炎、咽喉炎等多種炎癥性疾病,如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及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如心律不齊、高血壓、神經衰弱等一些功能紊亂性疾病,特別是近年來戒煙、減肥以及治療如青年痤瘡、黃褐斑等美容性皮膚病、競技綜合征等,甚至對一些年久不愈又找不出原因的疑難雜癥在內的150余種病癥的預防、治療和保健有著獨到的療效。是最簡易可行、最安全可靠、最經濟實惠、最有療效、最適合大眾需要的具有診斷、預防、治療、保健四位一體的防治疾病手段。
我們的祖先對耳穴能防疾治病早在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約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中的《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就有“耳脈”與上肢、眼、頰、咽喉相聯(lián)系的記載。再后來的《內經》中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之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小腸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卻入耳中,”“三焦手少陽之脈……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膽足少陽之脈……下耳后……耳上,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陽明之別……入耳,會于宗脈”,“胃足陽明之脈……循頰車,上耳前”,“膀胱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從巔至耳上角”,“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衛(wèi)生寶鑒》云:“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
《類經圖翼》言:“足太陽支者,至耳上角;足陽明循頰車上耳前;足少陽下耳后,支入耳中,出耳前;手太陽入耳中;手少陽系耳后,出耳上角,支入耳中,出耳前;手陽明之別者,入耳合于宗脈;足少陽之筋,出太陽之前,循耳后;足陽明之筋,其支者結于耳前;手太陽之筋,結于耳后完骨,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手厥陰出耳后,合少陽完骨之下;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內經》曰:“耳者,腎之官也。”《內經?太素》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者,……即心以耳為竅。”《中藏經》有“肝者……真氣逆,則頭痛,耳聾。”的論述。《脾胃論》言:“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胃氣一虛,耳……為之病”,“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雜病源流犀燭》載:“蓋肺主氣,一身之氣貫于耳”,“大腸實,則耳后……皆痛,大腸……若虛,則耳鳴耳聾”,“膽……實則口苦,耳聾”,“膽絕者,耳聾。”《厘正按摩要述》曰:“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黃帝內經?太素》云:“小腸病者,當耳前熱。”《醫(yī)學真經》曰:“十二經脈,上終于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并。”《丹溪心法》言:“蓋十二經絡,上絡于耳”,“耳為諸宗脈所附。”《奇經八脈考》一書還從奇經八脈角度,闡述了耳和經絡的關系,如陰陽二蹺脈循行“入耳后”;陽維脈“循頭入耳”。意思是指耳朵是人體重要經脈匯聚的地方。這些零散的古代論述為耳穴療法的形成、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耳穴療法能防治疾病是通過對耳郭上特定區(qū)域(即耳穴)的刺激后,通過復雜的人體自身良性綜合調節(jié)來完成。安徽中醫(yī)學院經絡研究所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部規(guī)定的“經絡敏感人普查登記”標準對4例發(fā)育正常、體質較好、無神經精神癥狀、能準確回答問題的經絡敏感人分別刺激耳穴進行測試,證明耳穴各區(qū)與相應經絡之間的感傳聯(lián)系是客觀存在的。按壓經絡時敏感人耳穴各區(qū)所產生的循經感傳路線與古代十二經脈循行路線的記載基本是一致的。
上海、北京、沈陽、南京等地通過耳穴的神經解剖和組織切片觀察,明確耳廓上不僅有上頸段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支配,而且有來自腦神經的Ⅴ、Ⅶ、Ⅸ、Ⅹ分支。人體內臟在耳廓上相應部位的反應點恰恰都在迷走神經耳枝的分布區(qū)內。事實上不僅迷走神經支配區(qū)具有反應和治療內臟疾病的特性,非迷走神經分布的某些耳穴亦具有類似功能。據(jù)南京醫(yī)學院對至少284個耳穴按耳廓不同解剖部位分別統(tǒng)計耳穴總數(shù),進一步分類統(tǒng)計具有治療內臟疾患功能的穴位至百分率,發(fā)現(xiàn)耳甲艇和耳甲腔具有治療內臟疾患功能的穴位數(shù)占首位(96個,占79.3%),但外耳輪亦有不少治療內臟疾病的穴位(80個,占73.8%),對耳輪最低(32個,占29.2%)。說明迷走神經和非迷走神經分布區(qū)耳穴的功能不是絕對,但亦說明內臟在耳廓上的反應點和迷走神經耳支的分布區(qū)較為密切。耳部神經分布復雜,針刺等感覺的沖動都是匯集到三叉神經脊髓束核,然后由該核傳遞沖動致由延髓到丘腦的腦干全長的異質性神經元集團高度聚合的“網(wǎng)狀結構”,這一“網(wǎng)狀結構”是構成耳穴作用的一個高級神經部位。除了這些主要的研究成果外,國內、外學者還試用同溫度譜法、耳廓染色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從生物控制論、細胞化學受體學說等等對耳穴的作用原理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對于像上海市耳針協(xié)作組故意讓狗的皮肉發(fā)炎化膿,驗血發(fā)現(xiàn)血里的一種名叫“谷胱甘酸”的化合物增多了,表示狗身上已發(fā)炎,有毒物質就增多。如果在狗耳上扎了針之后,這種“谷胱甘酸”就會減少從而說明耳針具有解毒功能。至于耳針是怎樣使“谷胱甘酸”減少的道理仍然沒有搞清這類的奧秘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給出最終的科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