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疲勞多發(fā)于運動后幾小時至1~2天。表現(xiàn)為全身肌肉酸痛,僵硬無力,工作能力下降,個別人還會出現(xiàn)肌肉痙攣,俗稱“抽筋”。
運動疲勞的按摩可在休息或浴后進行,以全身按摩為主,結" />
第一節(jié) 運用15種基本解法解除5種常見身體不適癥
一、運動疲勞
運動疲勞多發(fā)于運動后幾小時至1~2天。表現(xiàn)為全身肌肉酸痛,僵硬無力,工作能力下降,個別人還會出現(xiàn)肌肉痙攣,俗稱“抽筋”。
運動疲勞的按摩可在休息或浴后進行,以全身按摩為主,結合局部重點旋術,以四肢、項背為主,頭部、胸腹為輔。
施術手法:
1.分推印堂 受術者仰臥位,術者立于頭前,雙手拇指從印堂穴向左右分推至太陽穴,反復數(shù)次。再從印堂經(jīng)神庭直推至風府穴,反復數(shù)次。
2.按揉胸腹 體位同前,術者單手從上而下依次按揉璇璣、華蓋、膻中、氣海、俞府穴至腹股溝的中點,反復多次。
3.推拿腿前側 體位同前,術者雙手在大腿的前內(nèi)側,前外側,由上至下反復推拿,使僵硬的肌肉得以松解。
4.揉搓背腰 受術者俯臥位,術者用雙手提拿兩側肩井4~5次,然后用雙手掌在背腰施揉搓法,由上至下,力量適中,力達肌肉,反復數(shù)次,注意勿搓傷皮膚。再用雙手掌在大椎至八髂穴之間的棘骶中及兩側,依次穩(wěn)力下按2遍。
5.推拿腿后側體位同前,術者雙手推拿大腿后側,從上到下反復推拿。
6.拍打背腰部及下肢術者用手或拍打棒,由背部經(jīng)腰部至雙下肢,從上至下,以輕快柔和的手法反復拍打。背部宜輕,下肢宜重。
7.抖雙腿術者用雙手握住愛術者的足踝部抖動。
此套手法在施術中,要根據(jù)被施術者的體質(zhì)、年齡而有所不同,采用“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輕緩為補,重快為瀉,辨證施治,才能達到較佳的效果。
二、精神疲勞
精神疲勞多因工作繁忙,精神緊張,用腦過度及睡眠不足等所致。其表現(xiàn)為頭昏腦脹,頭痛,精神不能集中,全身酸軟等。
精神疲勞的按摩施術以頭部及相關穴位為主,手法宜輕、緩、穩(wěn),不宜經(jīng)常變換體位,環(huán)境要安靜,以能使受術者入睡為佳。
施術方法:
1.受術者仰臥位,全身放松。
2.術者用雙手大魚際輕輕緩推印堂至發(fā)際再向兩側分開推摩至太陽穴8~10次,每次之間停頓5~10秒,然后術者五指分開,由發(fā)際推擦至百會5~6次,每次間隔同樣為5~10秒種,反復操作數(shù)次。
3.點按神門、內(nèi)關、上脘、中脘、下脘、三陰交等穴,用力由輕到重,以受術者不感覺到疼痛為宜,停頓片刻后再慢慢抬手松開,每穴之間停頓5~10秒鐘,如此時受術者已入睡即可停止操作,如仍未入睡,可采用俯臥位,輕摩背部或小腿后部肌肉,力度逐漸減輕,間隔時間逐漸延長,至入睡為止。
三、肢節(jié)疲勞
肢節(jié)疲勞是指四肢的關節(jié)及其周圍的軟組織的疲勞。本癥多由運動量過大,工作時間過長或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所造成,如跑步、登山、提舉物品、打球等。其癥狀是局部關節(jié)的酸、脹、痛、軟、無力等。施術部位以其癥狀明顯的關節(jié)部位為主,施術手法以開導放松關節(jié)軟組織為主,結合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
施術方法(以膝關節(jié)為例):
1.受術者取仰臥位,胭窩處可置一枕頭。先施推拿,按摩髕骨周圍及大腿部肌肉處,反復操作數(shù)次,力量逐漸加大。
2.術者手掌半握空拳,從大腿內(nèi)、外側,穩(wěn)力擠壓肌肉,以疏通髕骨及周圍的氣血,此法約15分鐘。
3.點按雙側膝眼、血海、陽陵泉、足三里,力量宜大。
4.受術者被動屈伸膝關節(jié),使股四頭肌被動拉長,以利于膝部疲勞的恢復。
5.最后旋叩擊法、大腿抖動法而結束治療。
四、周身乏力
周身乏力是指渾身疲困,行動無力,四肢酸懶。導致周身乏力的原因很多,這里所介紹的周身乏力,是指由于超負荷運動量所導致的過度疲勞及由于各種疾病如瀉泄、高熱等發(fā)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這一癥狀。
施術手法:
1.受術者取俯臥位,術者施撫摩法,從背部脊柱兩側,由上向下推摩至足跟部,反復操作5~10次。
2.受術者取仰臥位,術者雙掌心相搓至熱,在腹部臍周圍,沿順時針方向,推摩5分鐘。
3.四肢施用循經(jīng)按摩,用推、捏、攘手法。
4.術者用雙手拇指點按大椎、中脘、足三里、三陰交、內(nèi)關、神門等穴。最后以雙手掌重拍足三里而結束治療。
五、頭昏背痛
頭昏多指頭暈眼花,輕者閉目即可減輕,重者可有站立不穩(wěn),惡心、嘔吐等癥狀。背痛是指背部板滯疼痛,牽連后項,肩胛不舒,兼有惡寒者為風冷乘襲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脈澀滯,常見于伏案工作者的慢性勞損。頭昏、背痛二者從表面上看互不相干,但在臨床上二者常同時出現(xiàn),如頸椎病等。
施術手法:
1.受術者取俯臥位,術者以雙手掌自太陽穴至風池穴,反復推揉3~5次。
2.術者以雙手五指交替抓拿頭頂及側頭3~5次。
3.術者以雙手置背部脊柱兩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自上而下,反復推揉5~10次。
4.術者以雙手握拳叩擊背部疼痛部位數(shù)次,再以拇指撥彈背部痛點數(shù)次?!?br />
5.點按太陽、百會、風池、肩井、大椎、曲池、內(nèi)關、足三里、太沖穴,每穴點按1分鐘。
6.術者以攘搓法,反復攘搓背部足太陽膀胱經(jīng)而結束本手法治療。
第二節(jié) 常見軟組織損傷的按摩方法
一、肩周炎(五十肩)
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年老體弱,氣血不足,筋脈失于濡養(yǎng),或汗出受風,睡臥露肩,外感風寒及上肢外傷后固定時間太長,造成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肩周炎一般發(fā)生于50歲左右的中年人,又稱“五十肩”。
肩周炎早期局部常感酸痛,關節(jié)有僵硬感,活動范圍逐漸受限。穿衣、梳頭疼痛加重i夜間常常疼痛而影響睡眠,此時如不及時治療,肩部肌肉可逐漸萎縮,彈性減弱,關節(jié)周圍組織發(fā)生粘連,好像凍凝在一起,所以又稱“凍結肩”。
施術方法:
1.受術者取坐位,年老體弱者可取仰臥位。術者立于患側,一手握患肢腕部,另一手輕搓輕揉肩峰及上肢,待有溫熱感后,可加大力量約10分鐘。
2.點掐揉肩髃、肩髎、養(yǎng)老穴,風寒者加條口穴。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m.dzczk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所有